南充频道 > 南充习俗

南充生丧习俗

2009-03-26 02:40作者/编辑:四川殡葬网来源:四川殡葬网阅读次数:3523

 

 生 辰

解放前孩子出生,亲族友邻要送礼祝贺,礼品多为蛋、面、 糖、猪肉、油、鸡等。妇女婚后第一胎分娩后3天, 女婿要去岳父母家报喜(以后生第二胎,也要报信)。岳父母备办儿童衣服、鞋、袜、帽、裙和鸡、蛋、肉、油、糯米、面条、糖食等物,于男方办“满月酒”日,或满月前 期(7天或半月左右) 送去,称为“打三朝”。同去“打三朝”的还有姐、嫂、姑、婶等,均要送月礼。男方设宴款待,并对来“打三朝”的人打发礼钱。家庭越富裕送月礼 越丰厚。

第二胎起月礼变简。小孩满月剃头,取小名。长到能吃饭菜,逢亲友办喜酒时,抱上小孩,请有声望的长辈喂点酒肉,称为“开荤”。有的在家由父、祖“开荤”。 年满60岁的老人,且父母已亡者才有资格“办生”,享受子女、晚辈祝寿。年满70、80、90岁和百岁老人,儿孙更要大办寿宴。除大办酒席外,有的还雇请戏班、“玩 友”演戏,“打围鼓”(鸣鼓乐清唱川戏)。亲族友邻贺寿礼,一般送钱、糖、酒、膀肉等物,已婚女儿、孙女还要送寿帽、寿衣、寿鞋等。官僚富坤多送寿匾、寿联、寿帐。 贫家生日一般不宴客,只是全家人吃一餐酒肉、米饭而已。

解放后,50年代城乡老人多有儿女亲友为之祝寿的。 60年代,办生的事较少,80年代起,城乡办生、祝寿的事逐渐增多。

 丧 葬

解放前,民间丧葬习俗封建迷信浓厚,共祭祀、吊唁等方式,贫富差异很大。富家人生前多预制棺木,预修坟墓。老人临终前,儿孙肃立床前,守着落气,称为“送终” 。外地子女赶上“送终”的算幸运,没赶上的很遗憾。落气后,烧倒头纸、剃头、净身、穿衣服,有的用白绸、白布裹尸,移入中堂,平放木板或席地上,停放一天左右, 再抬放棺、椁内(棺材两层,内层薄木匣为棺,外层为椁),叫“入殓”。

老人死后,儿孙要向亲戚报丧,俗称“谢孝”,沿途见到亲族和到亲族家均要信揖叩头。女儿、媳妇要 哭丧,在中堂屋里设灵堂,点脚灯,前面放灵房,供死者牌位(有的还有照片),请和尚做道场,请巫师做“法事”(为死者开路,为生者消灾免劫,为住宅清秽等),请经生 (道教的一种)念经,少则1天2夜,多则7天7夜。还请人编写祭文(分家祭、客祭、路祭) ,每天3餐在灵前供饭、念祭文,子女都要作揖、叩头、下跪。做道场期间,亲族友 邻来灵堂吊唁时,子女亦要向吊唁者作揖叩头。

出殡日期、时辰,要请阴阳选择坟地址,方向亦要阴阳先生择定,出殡之日,大办丧事,开孝帕 (有的只给近亲属开,有的 开普孝,凡来吊唁者,每人3尺、5尺或7尺白布)。亲族友邻多送草纸、钱、祭帐等。送葬时,孝子捧灵牌或遗像,持引魂幡在前引路,遗属、晚辈、祭幛、乐队随后,抬灵 柩于途中歇息时,所有孝子必须面向灵柩下跪,灵柩启动时,孝子才能起身行走。孝子、乐队、从人愈多愈显哀荣。安葬时,先用草杆和钱纸(用钱钻子打过的草纸)烧坑,然后下棺、 祈祷、 掩土、哭丧、垒坟。坟基多用条石修成“内巷子”,有的另修“外牌子”,刻石碑、建坟台、修坟亭。入墓头3夜,子女要去坟送头把,每天要备刀头(猪 肉供品)、敬酒去坟前烧钱纸,俗称“烧七”。

死后100天,烧百期,满一年时烧周年。清代,父母死后,女辈要守孝3年, 3年中不办喜酒,不贴喜对;夫死后,寡妇3年不许 改嫁。民国时,此俗渐变。 贫家丧葬甚简。老人死后,临时找几块薄木板,做一个火匣子,极贫者甚至用滥篾席、稻草裹尸,埋入荒土, 垒一土堆了事。佃农还要向地主求情,买或要坟地,经许可后才能埋葬。

解放后,随着文化科学的普及,丧葬旧俗逐渐改变。农村已无做道场、守孝的事。城镇机关死人,一般是贴讣告,定期举行追悼会,子女臂带黑纱,亲友、同事送祭幛、花圈、挽联。1978年秋,县殡仪馆建成,为县城居民丧葬 提供方便。人民政府提倡厚养薄葬,推行火葬,改革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