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频道 > 宜宾习俗

宜宾长宁民间的春节习俗

2009-07-15 12:22作者/编辑:四川殡葬网来源:四川殡葬网阅读次数:2347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和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长宁,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底的这段时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每年的春节期间,长宁的群众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贺。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举家团圆、祈求丰年等为主要内容。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香肠、腊肉、黄粑壳等过年货了。商店里,挂满了红红的中国节、各式各样的灯笼、春联、鞭炮、年画、门神等过年的商品。愈往后走,“年”的气氛也更加浓厚,直至正月底,年味才悄然而去。在这两个月的“春节”里,有些活动和习俗是值得关注和纪念的。

腊八节

腊八节是长宁民间的传统节日。“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月八日这天主要活动是熬煮和品尝腊八粥,庆祝一年的收成。同时,许多人家还杀年猪、熏腊肉、装香肠,由此拉开春节的大幕。

腊月初八这天,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许多人家都要做“腊八粥”。在过去,许多贫困人家生活条件艰苦,只好将各种好一点的东西倒在一起煮来吃,就算是吃一顿比较好的饭了,这样的饭就称为“腊八饭”。

“腊八粥”其实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籼米和糯米,粳米、籼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对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民间,黄豆、花生、核桃、红枣、杏仁、桂圆、枸杞等是“腊八粥”的主要配料,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丰富,并且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增进食欲,乌须生发等作用,特别是它含的丰富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如果粥里加上龙眼肉、酸枣仁还会有养心安神的作用。何首乌、枸杞也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辅助的调节作用。大枣也是一种益气养血、健脾的食疗佳品,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

有的人家还在粥里加了白萝卜、黄萝卜、芹菜等蔬菜,这些蔬菜对于高血压患者、经常失眠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要是在“腊八粥”里加羊肉、狗肉、鸡肉等,这就更增加了“腊八粥”营养和滋补价值。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竹乡大地家家户户都煮“腊八粥”喝,图的不仅是营养,更多的还是享受辛劳一年后的温磬和快乐。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过小年,主要有“钻灶火”和“送灶神”两项活动。

“钻灶火”,也叫“打扬尘”、“扫尘”,就是将房屋,特别是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这天晚上,“灶王爷”要回天庭去,要为他饯行。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除陈布新”之意,也就是说要把今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屋门。“钻灶火”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真心祈盼。

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神。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从天上下来后,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视着一家人的行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灶王爷便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对一家人来说,灶神的汇报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因为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神老爷长久地留在厨房内。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送灶神,多在吃过晚饭,洗好锅、碗、瓢、盆,把厨房打扫干净后进行。送灶神时,在灶上摆上糖、果、猪儿粑等贡品,点燃香、烛、长钱和灶愫,敬送灶神上天。同时,说些好话,请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

送灶神,长宁人讲究吃猪儿粑,因为猪儿粑是圆的,意为“一家人团团圆圆”、“做什么事儿都圆圆满满”;猪儿粑里还有糖、芝麻等馅,意为“来年的生活甜甜蜜蜜”、“来年的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就是将自家养的过年猪杀了,准备好肉食过年了。割肉,是指没杀过年猪的人家要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过去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过年的时节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过年肉”,而且“过年肉”一定要提前割,一是市场上供应的肉比较少,到过年时恐怕割不上;二是越近年关,肉越贵,提前割肉也便利一点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没有在腊月二十六这天集中杀年猪,割过年肉的习惯了。

此外,民间还有“二十六,洗福禄”的意思。意为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要进行洗浴,这样来年的“福禄”就会更多。

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鸡、鸭等家禽外,还要赶集采购过年货。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鞭炮、春联、香烛、纸钱等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八

“二十八,把米发。”腊月二十八快过年了,快点把米发好,准备好过年的黄粑和正月初一吃的猪儿粑。长宁民间还有“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之说。快过年了,快点把澡洗了,衣服洗了好过年,这也是除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春。

除夕

除夕,也就是大年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除夕的时间是依腊月的大小而定,如果腊月大除夕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腊月小就是腊月二十九晚上。

除夕这天,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扫堂屋、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吃团年饭,过热热闹闹的生活。

贴门神

长宁城乡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习俗。传说门神是专门管鬼的,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门神贴在大门上,过去大多是左右各一张。门神大多是画钟馗、济公或关羽、张飞像,也有以秦琼、蔚迟恭等人的像为门神的。后来,人们又把一对门神像画成一文一武的,意为这家人“文武双全”。如今,许多城里人只有一扇门,大多是贴的吉祥画。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过去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这时的春联大多是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而现在大多是印刷品。内容以祝福的话为主。

贴福字

“福”意为“幸福”,也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长宁城乡的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许多人家还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幸福到了”、“福气到了”。也有的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的。

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年画大多是“福禄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迎春接福”等内容。年画在营造新年喜庆气氛的同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贴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户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大多表现了长宁人民的生活,如耕种、喂猪、养鸡等等。除此而外,窗花还有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

吃年饭

吃年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活动。除夕之夜,丰盛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许多家庭在吃年饭之前还要烧“福纸”,以祭奠祖先。吃年饭时,要将筷子放在碗上,待祖先用过餐之后方能坐上桌子动用碗筷。一家人围坐桌旁,慢慢地享用丰盛的晚餐,其乐融融。这时候,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美味佳肴,也是享受举家团聚带来的欢乐氛围。桌上的菜不管多少,但有一样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祥有余”,也喻意“年年有余”。

守岁

守岁亦称“熬年夜”。长宁民间在除夕都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一直到午夜零点过后。这段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话桑麻,叙旧情,或者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守岁既是对逝去岁月的惜别和留恋,又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的美好祝愿。守岁的时候,老辈或长者还要给年龄小的晚辈或兄弟姐妹发压岁钱。

放爆竹

吃年饭的时候和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人们都要燃放爆竹。吃年夜饭的时候燃放爆竹,是人们喜庆心情的表现。在“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燃放爆竹,是旺气通天,兴隆繁盛的表现。

接灶神

迎接“灶王爷”下界叫“接灶神”。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庭以后,要在除夕之夜回到人间处理一年的事情。“接灶神”也给“送灶神”一样,要摆上贡品,点燃香烛、纸钱和灶愫,将“灶王爷”接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