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频道 > 宜宾习俗

兴文县奇异的婚嫁习俗

2009-07-15 12:20作者/编辑:四川殡葬网来源:四川殡葬网阅读次数:1920

 

苗族青年男女相爱到婚嫁,多是自由结合,就是男女青年在“友方”(游方坐月)活动中,身着华服盛装,欢歌漫舞,融乐相对,以歌为媒舞为红线,自由恋爱,达到彼此相悦而缔婚,后经双方父母、舅舅同意,结为夫妻。二是媒妁撮合,父母抉择,重三媒六证彩礼装奁,从请媒、男女双方相认、相恋、相爱到结婚,多遵循父母意志。三是上门求亲,即每年春节期间或秋收之后,求婚男子邀伴郎携一歌手,背上土酒、食物、芦笙,一路走村串户,直到得偶缔婚方归。

苗家男女选择配偶,一般不太注重经济条件,也不择郎才女貌。他们有特殊的标准,女方特别看重男方小伙子的技艺,一要会对歌,开口能唱几十首情歌。二要会吹芦笙。三要善舞,如果三样条件都具备,又比较拔萃者,十村八寨的姑娘问都要问上门、追上门来缔婚。

男方则要求女方会纺织,会挑花、会剌绣、会唱歌。若姑娘会弹口弦、吹木叶,那可是门当户对了。这样的姑娘会成为小伙子们心中的偶象。

上述择偶缔婚方式,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婚是最为普遍。这种缔婚,一般由男方请媒人携带彩礼到女方家提亲,女方通过媒人进一步了解男方品行、家庭,同意则收纳彩礼。时隔一段后又去二次、三次彩礼,谓之“三回九转”缔婚初成。

第二阶段为“插伞”,男女双方协商正式缔婚的礼仪。选择吉日,至吉日这天,男方备上酒肉,聘歌郎两人同赴女家“插伞”。到女家男方唱带花歌,女方亦请歌郎接待,用对歌的形式讲明男方必备的彩礼。双方讲妥彩礼方告结束,然后男方择定完婚日期,送达女方。

到了婚期,男家要给女家一头四牙六齿的牯牛,另送两吊四百钱,作为奶米钱,报达父母养育之恩,并带上议定的彩礼前往迎亲。迎亲一般由新郎、伴郎、长辈、正媒、芦笙手、背送彩礼的人组成,徒步到女家。两家歌郎对唱“酒歌”,然后两家主婚,以对歌形式举行俗仪。男方要唱:一是提亲歌,其内容是讲这门婚事的由来。二是请客歌,问及家中长辈、亲朋好友到场没有。三唱安桌歌,讲述男方向女粗借桌子缘由,歌词内容风趣。四是摆礼歌,放好彩礼一一数出名目。如“一头大象少算鼻(猪)”“二角弯弯朝屋头(牛)”,充满和睦、喜悦的气氛。五是交礼歌,按彩礼单子一样样送交给女方,歌词大意是男方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牛、有猪窝、家大业大,吃穿不愁,嫁过去不会挨饿受穷。六是摆酒歌,以古歌、酒歌为主,多以寨中长辈或歌手对唱,场面十分热闹,喜气洋洋,逗得众人发笑,婚礼达到高潮。

女方则不同,出嫁要唱哭嫁歌,安慰爹妈多保重,怀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女儿不原离开父母之情。如唱“父母养育二十零,如令分别泪淋淋,出嫁那有爹妈好,女儿明天就转回门”。女方送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发亲时男方正媒唱“辞别歌”,歌毕上路。迎亲的人走前,送亲的人走后。送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对叔伯长辈的结发夫妻作正送亲人,同时有几个、多者十几个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陪送,不坐轿、不骑马,女主领头,亲娘跟后,尾随3—5人,衣着花团锦,睛雨均撑红伞罩头。不管男方住地近远,行至途中新娘和主要送亲的人,一要拨一根早已准备好的甜苦竹和折一支桐树醚作嫁奁,伴随亲娘亲郎数日,二要吃一顿由女方准备的午饭,祭神,并唱“午饭歌”。这项俗信苗语称“洛朗宠”又称“打鬼亲”(辞别为之送亲的先辈之灵),仪毕继续进发。临近男方家前选一僻静处,让新娘换上更加鲜艳美丽的新衣。到达新郎家时,迎送亲的人群,均由东方进入新郎家,这与苗族先祖迁徙来自东方,后辈办喜事不能忘记祖宗。进门时男家要摆设香案于门外,作打煞气仪式,祭谢护送的鬼神。新娘入门由迎亲的人领着绕堂屋火炉转三圈(象征兴旺红火)后,入别一间屋休息。入夜时还要举行抽鸡舌取老名(寿名)的俗仪。深夜设新娘宴,只请送亲的女宾和男家的女长辈入席,表示女性至尊。当晚新娘与送亲女伴同宿,不与新郎同房,否则示为不礼。晨,送亲者告别男家,唱交待歌,大意是:“姑娘长身不长心,虽有十八幼无知,公婆叔嫂严管教,若有差错多费心”。结婚的全过程完毕。

半月后,新娘家派人接回新娘,住上月余,再送回新郎家长住。至此童子结发,通常礼仪落幕。

苗族青年男女结婚后,双方感情是比较牢固,也比较传统,从一而终的观念较强。苗族历来恪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也少有纳妾现象。婚后,如女方不育或育女未育男者,男方在原配同意下,可别娶后妻,但妾的地位同原配一样不受岐视。解放后,苗族的婚俗有所变化,但不少苗族婚俗不同程度地习行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