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频道 > 阿坝州习俗

居住习俗

2009-07-17 07:53作者/编辑:四川殡葬网来源:四川殡葬网阅读次数:2270

 

阿坝州州内牧区的住室,主要以帐篷为主,由于世代游牧生活,所以,帐篷是牧民最为理想的住室。帐篷,具有耐磨、防风、冬暖夏凉,便于支拆驮运的特点。在牧区较为普遍的是黑牛毛帐篷。制作一般为,用黑牛毛线织成宽6、7寸,长2丈多的毪子,再把数十幅毪子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篷布,然后把两幅篷布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帐篷。较小的黑牛毛帐篷,一般用两根柱支撑,横梁有一条粗细与支撑柱一般的木桩,帐外周围用绳子拴在小木橛上。大的黑牛毛帐篷,一般呈四方体,有8根立柱支撑,有数十根毛绳的,都将一端与帐顶拴结,牵另一端至帐外,拴在约一大远的木橛上,才使帐篷平展、稳固。这类帐篷面积约占20平方米,顶高1.7米至1.8米,顶部正中留一道宽l尺多,长几尺余,可以开合的天窗,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富有人家或部落村寨公用的帐房,比较大,帐内支柱多至19根,可容二三百人。

牧民常住的帐篷内,居中砌着锅灶,锅灶后面紧连着燃料仓,自然把帐房分为两半。帐内右边为男席,也是“客席”,左边为女席,帐内灶后或男席上方是平常供佛的地方,一般在木箱上设有神坛、摆有佛像。

除牛毛帐篷外,还有一种人字形的白布帐篷,称“达尕玛”,供老人、青年和客人居住,或出门临时夜宿时用,能住下4至6人。由于轻巧,牧民们远行或春季游牧多愿携带它,这种小白布帐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在阿坝草原上还有一种样式美观的6角形的白布帐篷,周围镶上黑色、蓝色和棕色的布边。里面加一层有色布料,外面印有带宗教色彩的图案,如八宝吉祥图、莲花云座图等,四角还绣有各种不同的边花,帐篷高大、制作精美,可容一二十人。

冬季每户人家,都有定居点的冬房,这种冬房是用土木结构建造的,一般为一层,内分四五间,每间用细木柱柳条上糊牛粪或泥土隔间,其特点是避风温暖,用草皮或立细木条来筑成方形院墙,现在各地牧民冬季居住点上,盖起了不少砖瓦房。

农区藏民一般居住在山寨,山寨楼房高达10米左右。房屋建筑特点各地有所不同,如松潘、九寨沟等一带藏民的住房,以串木结构的木板房为主,房内用木板隔间,房顶也用木板盖顶,不用钉,只是用较厚的石板压在上面,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分起脊呈人字形。房屋一般为3层,下层关牲畜、堆燃料;中层住人,还有库房、客厅,柱头上挂有马具或农具;上层多为堆放杂物,或草料,也没有经堂或小巧的卧室。串木结构的木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可防地震的理想建筑物;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

马尔康、汶川、理县、小金、金川、黑水的房屋,以石头堆砌成平顶石屋,一般为2至3层,下层为牛马厩,第2层住人,中置铁三脚,为烤火,烧饭和坐息之处,第3层多留一半做平台,一半做小房为经房、客房或储藏室。也有高达数十米的碉楼,一间房屋只有一二个窗口,所以房内光线较暗,茶房(灶房)有天窗,光线较好。房内用木板隔间,连接每层楼上有独木梯或木板梯,房屋“泥糊其顶上,可以曝晒衣粮,虽雨不漏,墙垣垒石为之”。(清《直隶理番厅志》)每年过节时,房墙上粉刷白石灰,如家遇丧事不刷,庭院内一般建有花坛,栽花种树,环境安静幽雅。这种房屋,具有夏凉冬暖的特点,占地面积一般为1亩左右。

阿坝县的房屋多以黄土夯筑高墙,一般有3层,土墙基地宽,越往上筑越薄,房屋内木板隔间,屋顶用泥土封平,即使雨天,滴水不漏。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二部分组成,前院多为2层,底层为仓库或作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或厨房。主楼房内有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这类房一般为富有人家的住宅,平民住房与嘉绒地区的形式和规模相似。现在造房,多趋于三合土的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