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两位知名学者论辩:中国传统文化是主张厚葬还是节俭

2019-03-15 10:30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中国社会报 殡葬周刊阅读次数:1291


      3月12日,本公号刊发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访谈文章《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而是倡导简朴》。彭林先生针对某些丧葬陋俗提出了“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它倡导简朴”的观点。

该观点引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先生的辩驳。3月13日,“阙里书院”微信公号刊发《赵法生:与彭林先生论礼书》一文,赵法生先生提出“单纯以节葬为目标,恰好是孔子坚决反对的”。

      3月14日,“嘉禮堂”微信公号刊发《彭林:简论礼的两个基本原则兼谈“厚葬”》,彭林先生作出回应。他提出,“儒家讲究依礼行事,礼贵中,厚葬过奢,显然非礼。丧礼无哀痛之情,而随葬之物丰厚,乃至动用巨款大操大办,此等陋俗,古今均不能免,正赖我辈依礼涤除”。

      两位知名学者关于传统文化与殡葬习俗关系的学术论辩,对于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如何准确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商榷与论辩,为殡葬改革创造更优的舆论环境,为现代殡葬文明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

彭林:简论礼的两个基本原则兼谈“厚葬”

来源:嘉禮堂微信公号   刊发日期:3月14日

      昨接友人转来赵法生先生论丧礼一文,称我“认为孔子反对厚葬,主张节葬”云云。读之,似有误解我的本意之处。

      我原本不过泛论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而注重内心情感之表达,实系针对当今某些陋俗而发。

      综观礼的基本原则,其要有二:儒家之礼,并非所有人齐同,而是有等差,或九鼎八簋,或七鼎六簋;舞列或八佾或六佾;丧具或棺椁数重,或有棺无椁;皆有一定之规,内中大有深意在。人当守礼,不得因自家富有而逾越其制,故子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其一。其二,礼有质有文,以丧礼言,内心哀戚为质,丧具之类为文;两者相较,当以质为首要。故孔子答林放问礼,以为“与其奢也,宁俭”,强调宁戚勿易。孔子所言,自有其语境,乃有为而发。若明乎以上两原则,则孔子是否主张厚葬,已毋庸赘言。要之,儒家讲究依礼行事,礼贵中,厚葬过奢,显然非礼。丧礼无哀痛之情,而随葬之物丰厚,乃至动用巨款大操大办,此等陋俗,古今均不能免,正赖我辈依礼涤除,此所以门人欲厚葬颜渊,而孔子不之许也。

      中华礼乐传统,不绝如缕,志士仁人,当起而存继,无论力之小大,咸与有责焉。今人丧葬,如何方能合于礼义、法制、时宜,亟待深入探讨。

3月14日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赵法生:与彭林先生论礼书

来源:阙里书院微信公号   刊发日期:3月13日

(因篇幅有限,只做摘录,原文请看本文末原文链接)

彭先生足下:

     近年来,先生研究中华礼仪,倡导礼乐重建,影响播于海内外,包括在下在内的许多人,私下都将复兴礼乐文明的希望寄托于先生,先生可谓一身负天下之重,言行关乎文运,所谓兆民仰赖也!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痛感于当前礼崩乐坏、伦常乖舛之现状,非礼无道且毫不知耻之人心,实在令曾经的礼乐文明蒙羞。

     然而,拜读先生近日关于孔子丧礼的言论,却顿生诧异莫名之感。先生认为孔子反对厚葬,主张节葬之论,表面看似有理,深长思之,实在是以偏概全之说,误读孔子,误导苍生,而不得不辨。

      孔孟重视祭丧之礼,先生所素知也。儒家认为丧礼源于人子爱亲、思亲和孝亲之情,此乃人之天性。正如《礼记•三年问》所说:“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孔子则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强调祭丧礼仪周备庄重,绝不可草率马虎从事,观《仪礼》《礼记》所载丧礼内容之丰富可知。这些仪程的主体部分,竟然能够跨越数千年时空,依然流行于当今中国乡村,以及东南亚华人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遗产,这是因为它们发于人情,合乎人性,所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内,故能穿越时空,虽经摧残却持久不衰……

      作为礼学专家,先生不会不知道,孔子当年是明确主张三年丧期的,并斥责反对三年丧的宰我为“不仁也”,理由是人生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抱了我们三年,我们才能够下地自由活动,我们有三年的恩德给予父母吗?显然,孔子的观点显然不只是反对厚葬主张节葬而已。单纯以节葬为目标,恰好是孔子坚决反对的,他给出的理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孔子在丧礼中发现了工具价值之外的价值,发现了经济利益之外的利益,这就是感恩和孝道,就是德性与人格的培养,仅仅计算丧礼的经济账,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是对于礼文化的无知,是把人降低为经济动物,是孔子坚决反对的。对此,孟子阐发最为透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因为丧礼是生离死别,如果单纯以简化为目标,只能培养出无情无义和人性异化的国民……

      中华历史上没有一神教信仰,但文明却能持续数千年不断,礼乐教化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生礼仪,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建构了广土众民的人生信仰,摧毁它们,其实是摧毁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将十多亿人变成没有敬畏没有底线鲜廉寡耻的禽兽,是可忍,孰不可忍?

      反观南洋华侨,一向珍视敬重包括丧礼在内的传统礼仪,在此基础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他们依然保持着周礼中丧礼的主要仪式,丧期也从三天到五天、七天不等,尊重人民自己的选择,成为南洋各国富而好礼的族群。而近年来,有的地方推进丧礼简化,强制性地将丧期压缩为两天甚至一天,以至于远方的亲人都赶不上回来送别……

想必我不用再向先生申明,我并非一个礼俗方面的原教旨主义者。孔子早就说过:“礼以时为大”,礼仪需要因革损益,与时俱进,但如果说孔子个人只是反对厚葬,那完全是曲解,否则,墨子何以攻击儒家“厚葬久丧”?简单地说孔子反对厚葬,恐怕是连起码的儒墨之分都混淆了。孔子并不主张奢华的厚葬,但坚决主张丧礼要仪式周备,尽可能庄严隆重,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表达生离死别之痛,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

      本人读小学时,正值全民批孔,当年也曾跟随大人们高呼侮辱咒骂孔子的口号,虽系懵懂无知,但现在回想起来,终究心感愧疚!……我坚信,儒家那些符合天理人心的常道,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将经得起一切愚昧无知的摧残碾压,并将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放射光芒,为人心提供关爱、温暖和力量,护佑这个古老民族继续推进她“其命维新”之艰苦卓绝的历程!天佑中华!

区区私言,一得之间,如有得罪,万望先生海涵!

赵法生谨上

2019年3月13日

【赵法生:与彭林先生论礼书】



3

▲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主编包颖在《仪礼》之《士昏礼》拍摄现场采访彭林先生

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而是倡导简朴

来源:殡葬周刊微信公号   刊发日期:3月12日

      前不久,中国社会报记者就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殡葬活动的关系,采访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

      问:入土为安的习俗怎么来的?

      答:葬者,藏也。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葬的现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进土里,遗体弃置在野外,亲人前脚刚走,猛兽猛禽就来了,要吃他的肉。亲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个坑把遗体藏起来。入土为安的习俗是这么来的。一开始,有墓但是没有坟头,据说立坟头是孔子发明的。孔子常年在外奔波,回到故乡时要到父母的墓地去看看,怕找不到,就垒土做了坟头,作为标记。

      问:传统文化主张厚葬吗?

      答: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它倡导简朴。孔子说:“丧,与其奢也,宁俭。”古代厚葬的都是帝王,老百姓的墓里基本没有什么,不能把厚葬算到传统文化头上。

      问:前不久看过某地一户人家办丧事的视频,其中有一个64人抬的棺材,据说花了上百万元;我们到一些地方采访发现,有在山上修大坟、豪华墓的;在一些农村地区,办丧事时一些低俗的东西混了进来,人们因攀比开支很大。我们怎么区分陋习与传统文化?

      答:也有人传过照片给我看,抬棺材抬到闹市的时候,停下来把棺材颠来颠去,颠得好给一百块钱,插在帽子上继续颠。这是礼仪吗?这是传统吗?这是陋习,是对逝者的不敬。对于陋习,要明确界限,加强引导。

      陋俗的概念是含混的,陋俗不是传统文化。礼和俗的关系,很多人弄不清楚,把它混为一谈。我写过一篇文章——《从俗到礼》。俗是什么?“土地所生习也”。一方水土上的人会有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叫俗,是自发形成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俗跟当地的地理、人文、历史传统有关。俗,往往是需要被改变的对象。

      俗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对俗与传统礼仪也没有区分清楚,所以,一定要明白“礼者,理也”。传统丧葬礼仪是为了区别于种种不规范的做法而制定出来的,是符合人性、人情的。

      政府有责任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告诉人们亲人过世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是违反人性的,做了将来要后悔一辈子的。在古代,居丧时期怎么行为,都要拿书来对照着做。现在,政府部门也应斟酌古今情形,法古开新,做出一套殡葬行为规范,引导公众。社会的和谐需要把民众教育好,要把丧葬仪式变成一种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