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老照片揭秘老成都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2017-03-09 01:59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华西都市报阅读次数:1563

 

“剃头担子——一头热”这句俗语是真人真事。剃头匠,他们担子的一头挑着个小火炉,理发剃头时,为顾客烧热水洗脸洗头,另一头挑着凳子、镜架、理发工具、脸盆等。

金堂街头的弹棉花匠。

金堂街头的弹棉花匠。

补鞋匠。

补鞋匠。

遂宁街市上的鞭炮作坊。现在这种木质的手工鞭炮制作基本上消失了。

遂宁街市上的鞭炮作坊。现在这种木质的手工鞭炮制作基本上消失了。

走街串巷的锔碗匠。

走街串巷的锔碗匠。

图中的桶子是尿桶。旧时成都每个院坝都没有厕所,每家人都得准备一个木头的便桶。每天临近傍晚时,有专门收便桶的人,拉着木制大便桶车,固定在每个街头收便。

“弹——棉——花——咯!”悠扬嘹亮的号子打破成都小巷的寂静,娃儿在妈妈的吩咐下跑着喊道:“等哈等哈,我屋头要弹棉花!”绷绷匠被请到院坝里。声声弦响、片片絮飞,弹出记忆深处的那些旧时画面。

过去,弹棉花的绷绷匠到城里揽活,走街串巷干的是翻新旧棉被的活路。旧时成都人没有羽绒被、空调、地暖这些现代物件,冬天想要睡个暖和觉,全靠老棉被。有的怕冷之人,白天烤烘笼,晚上睡觉还要盖三四床棉被才行。

绷绷匠们腰绑弹弓,手握木槌,不停地敲打着弹弓上的牛筋,利用牛筋的振动,将撕碎在棉床上的旧棉絮弹松。睡了一冬的老棉被死板潮湿,经他们一弹,又变得像新棉花一样蓬松保暖。城里老百姓很喜欢这个花钱不多又能整旧如新的做法。

一到秋天,成都街头会出现成群结队的绷绷匠。“民国”时,东大街、西大街还引进不少弹匠师傅,坐店经营,出现了很多棉花行,既经营棉花、棉纱,也定制棉被。公私合营后,棉花统购统销由国家控制,一些手艺好的弹匠师傅进了供销合作社,从事旧棉翻新业务。

旧时成都街头还有挑着担子专门补瓷器的匠人。那时想买个新碗新碟都不容易,家里有打烂的碗碟,都尽量留着,等有补瓷匠经过,就请他们修补继续使用。补瓷匠先要检查裂件是否齐全,如果拼接起来的瓷片仍有缝隙可能漏水,就没有补的价值了。

他们多用锔子补法。锔子在古时很是盛行,即便是皇家,也有专门的补瓷器人。他们修补古瓷,必须看不出痕迹,真是“前无古人”。当然,民间没那么严格,但也需要碗内不见钉痕,盛汤盛水不漏。

修补时,锔碗匠先用绳子固定碎片,用手工钻打孔,后用锔钉嵌进钉眼,锤实敲紧,涂上糯米浆和骨胶。如今,这项技艺基本上失传了。

挑担行走沿街做生意的还有剃头匠。他们担子的一头挑着个小火炉,理发剃头时为顾客烧热水洗脸洗头,另一头挑着凳子、镜架、理发工具、脸盆等,所以有了“剃头担子——一头热”这句谚语。

你可别小看他们,那时他们要学会“梳、编、剃、刮、捏、捶、拿、掰、按、掏、剪、染、接、活(血)舒(筋)、揉”十六般武艺,学徒3年方可出师。剃头修面后,给你揉搓两下,比得上现在的专业按摩师傅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

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