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回家的路 虎鎣 “走”了百余年 我们 “望”了百余年 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重回祖国,昨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8-12-12 09:17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成都商报阅读次数:612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约10小时。11月23日,流落异乡的青铜“虎鎣”搭乘飞机回到故土。这条归家之路,一波三折,它走了百余年……今年4月被英国一拍卖机构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近日重回祖国怀抱。昨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悉,在买下青铜“虎鎣”后,境外买家通过拍卖机构联系国家文物局,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在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完成后,青铜“虎鎣”于11月23日安全抵达北京。

经鉴定,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充满戏剧性“逆转”的归途

今年3月,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

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眼中,青铜“虎鎣”的回归,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还有多少“虎鎣”流离失所?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5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这样描写圆明园的悲剧:“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圆明园被洗劫,是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中,大批文物苦难命运的缩影。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对承载灿烂文明的文物来说,回到它们的诞生之地是最好的归宿。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是目前关于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的两大国际公约。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缺乏强有力的履约监督机制,后者则缔约成员国数量有限,结构失衡,大部分主要文物进口国尚未签署该公约。

而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卖公司利用中国买家的民族情结来进行商业炒作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流失文物”成了一个极有市场号召力的标签,致使价格节节攀升,也对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伤害”。

海外流失文物归家“路在何方”?

与这些文物相比,青铜“虎鎣”无疑是个“幸运儿”。在它归来的身影背后,是一个国家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加深,民间力量开始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中发挥作用。福建省大田县阳春村村民近年来还拿起法律武器,向荷兰收藏家跨国追索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

“今后,我们将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引导收藏机构、协会组织、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更加主动有序开展,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刘玉珠说。

虎鎣

圆明园文物 清宫皇室旧藏

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青铜“虎鎣”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而走,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流失海外百余年

延伸阅读

“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追索劫散的国宝 走向新的历史

人们对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这一事件的本身,对它的“寻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反思伤痛、走向新的历史的一种努力

一场150多年前来自英法联军的洗劫纵火,成为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痛的伤痕。圆明园,这个曾经的“万园之园”,历经劫难后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静立在北京西郊。尤为让人痛心的是,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2010年,据圆明园管理处介绍,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为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组专程赴美国进行寻访,以摸底流失文物并完善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寻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

根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签署的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与合法管制文物进出口协定,私藏赃物者必须将文物归还原主。

虽然文物流失国追讨文物“回家”有相应的国际公约作为法理依据,但对于已经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别是追讨从圆明园流失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但有时也不能太着急”。

实际上,人们对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这一事件的本身,对它的“寻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反思伤痛、走向新的历史的一种努力。本组稿件据新华社

hu ying

虎鎣

百年回家路

1860

青铜“虎鎣”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

3月

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

4月10日

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

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4月底

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9月21日

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11月23日

在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完成后,青铜“虎鎣”于当日安全抵达北京

12月11日

青铜“虎鎣”,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